唐朝有没有眼镜王爷 唐朝有没有眼镜 唐朝有镜子吗

起古代的眼镜,大众第一想到的是清朝康熙皇帝所戴的眼镜,实际上,中国眼镜的发明,时刻远比这要早。“凿壁偷光”“十年寒窗”等流传于汉语中的词汇,是中国古代文大众刻苦读书情形的反映。可以想见,这样寒窗苦读,出现近视眼或远视眼都是在所难免,甘肃收藏协会理事赵孟江研究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天然水晶石眼镜。

孟江在对中国古代文献、出土文物和自己收藏的近千件藏品进行研究后认为,古代中国人发明水晶石眼镜至少有七大渊源:

转自铁血社区 ]

、中国古代对水晶石有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赵孟江研究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能加工出精细的珠、坠、玦、环等天然水晶石器物。到夏、商、周时期已经积累了加工、磨制水晶器物的丰富经验。

、古人对水晶光学原理的发现与运用。赵孟江认为,古人在将水晶切割成片,并磨制、抛光时,天然会发现扁平的水晶片(环、玦类)有放大影响,于是凸透镜片就在劳动操作中被制造出来。

、古代观测日食及天象时遮阳护目的需要。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时,大众就用“璇玑玉衡”观察各种天体及其演变。“璇玑”是一种有色透镜,装在“玉衡”这个长管上,在早晨“迎日推策”及夜晚观星时,有色透镜用以遮挡妨碍观测的刺眼日光或明亮月光。

、眼医学的产生与进步。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于隋大业元年主持编写的《诸病源候论’里面已经对近视(目不能远视)、散光(目茫茫)、复视(目视一物为两)、斜视(目偏视)、弱视(目暗不明)等属于眼屈光方面的疾病进行了论述。

、冶金技术及手工业的进步。考古出土证明,中国在大约4000年前,进入青铜时代;3000多年前可炼金;2500年前能冶炼钢材,这些能为磨制眼镜提供越来越先进的工具。同时,中国发达的手工业与丝织业,为眼镜的框架工艺与包装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字的产生,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矫正屈光眼镜,主要是用来观看细小物体和文字等。中国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产生于商代,当时的甲骨文雕刻相当微小,看起来很吃力,这就有了对放大透镜的需求。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佛教文化的传入,士人录写大量的经传师说,蝇头小字难以辨认,也很天然地需要一种助目工具。

转自铁血社区 ]

、光学的产生与进步。 公元前5世纪《墨子’里面已经提出了光为直线照射,并有反射特性的学说。北宋沈括小编认为‘梦溪笔谈’里面论述了几何光学、凹镜、凸镜成像学说,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光学学说的基础。

镜在古代不叫眼镜,而叫“叆叇”,音“ai四声dai三声”。这是眼镜的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音译,前者写为alunwainat,后者写为ainak。古代原有同音的叆叇两字,于是大众借用此词作为眼镜的书面语。“叆叇”原指云彩遮住太阳,《一切经音义》卷三引文说:“云覆日为叆叇也”。可见,“叆叇”的原意与眼镜毫不相干。

本在18世纪初,也将眼镜称为“叆叇”,成书于1712年的《倭汉三才图会》即如是写之,显然,这是从中国移用到日本的眼镜名称。然而,早在15世纪末,已有人将它称之为“眼镜”了,明代郎英在其著《七修类稿续稿》卷六中专有题为“眼镜”的一节文字。他写道:“少闻贵人有眼镜”,郎英生于1487年,其少年听闻“眼镜”,当是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的事

此说,唐朝时候中国已经有眼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