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即书信,古时的书信又有多种雅称,如“尺牍”、“尺函”、“信札”等,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应用文体。在纸张未被发明之前,大众使用竹木或帛制成一尺来长的版面,用以记事、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因此产生了多种称谓,其中“尺牍”是最常用的一种,成为信件的代名词。
书信是一种具有明确用途和特定接收对象的应用文体,有着固定或惯用的格式,广泛应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和职业中。它主要包括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大类。
一般书信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家书、朋友和同事之间的问候、请托、规劝、借贷、庆贺等类型的书信,主要用于个人之间的交流。而专用书信则包括表扬信、感谢信、邀请信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这种文体,它经常用于记事和表达情感,古代抒情散文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书信。
在遥远的古代,由于书写材料的演变和各种表达需要,书信拥有了许多别称。例如,在古代大众用青竹烤出的水珠称为“汗青”,用削成的狭长竹片作为书写材料,这种竹片就称为“简”,用于写信的则称为“书简”。
“牍”是古代另一种书写材料,指薄而小的木片。汉代规定,和私人书写时,宽度有所限制,因此书信也被称为“尺牍”。而“柬”则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等的总称。
古代还有“素”、“笺”、“函”、“札”等词汇来称呼书信。如古人称白绢为“素”,用白绢写成的书信则称为“尺素”。而“笺”原指供题诗作画用的小竹片,后来也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除此之外,书信还有许多独特的雅称。比如妻子给丈夫的书信称为“锦书”,家人之间的书信为“家书”,匿名的书信为“飞书”,死者的遗言为“遗书”,回答别人的信件为“回帖”,皇帝的书信为“仙翰”,官场中下级给上级的书信为“书启”,非正式的书信为“便条”。而尺牍、鸿雁、鲤鱼、书简等也是古代对书信的雅称。这些雅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积淀。书信作为大众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其别称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