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书的拼音 札书什么意思? 札的读法
“札书”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其含义与用法可从历史文献、文字结构及文化演变等多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与文献溯源
-
原始定义
- 公文与简牒文字:札书最初指古代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公文、文书。如《墨子·号令》记载“札书得,必谨案视参食者”,强调对公文的审慎处理。
- 简策载体:作为书写载体的统称,《史记·孝武本纪》提到公孙卿“有札书”,即指以简牒记录的文字内容。
-
延伸含义
- 证据与记录:后世将“札书”引申为记录事实真相的物证或文字证据,如法律文书、历史档案等。例如《史记·封禅书’里面公孙卿的札书被视为重要历史记载。
二、文字结构与历史背景
-
“札”字解析
- 字形与读音:“札”由“木”(表示木片)和“乙”(表声兼表缠绕捆扎)构成,本义为系成一捆的写字木片,读音为zhá(非zhā)。
- 功能演变:古代“札”既是书写载体(如秦简中的户籍、刑律记录),也是通信工具(如《古诗十九首’里面的“遗我一书札”)。
-
文书制度的操作
- 行政与军事应用:战国时期,札书用于军事机密(如燕昭王在甲叶刻部队番号防泄密)和政务督办(如秦简《效律》要求限期回复公文)。
- 保密技术:汉代采用封泥匣密封重要札书,需核对印文方可拆阅,类似现代“数字签名”。
三、文化影响与成语化
-
成语意义
- 确凿证据的象征:成语“札书”比喻不可推翻的证据,如“他提供了札书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 语言修辞:形容言辞或行为有据可依,如“他的论证如札书般严密”。
-
现代延伸
- 札记文化:由札书衍生出“札记”概念,指学术笔记或随笔,如清代学者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即为经典札记。
- 文创活化:故宫复刻的《御批札记本》融合古代奏折样式,成为年轻人关注着的文化产品。
四、经典文献用例
文献 | 用例 | 释义 |
---|---|---|
《墨子·号令》 | “札书得,必谨案视参食者” | 强调公文的审慎处理 |
《史记·封禅书》 | “卿(公孙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胊…’” | 历史事件记录 |
《古诗十九首》 |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 书信代称 |
苏轼《乞常州居住表》 | 采用夹带私货的“三明治结构”书写奏札 | 公文写作范例 |
五、拓展资料
“札书”既是古代文书制度的物质载体(竹简、木牍),又是中华文明信息传递与保存的缩影。从战国政务体系到现代赛博笔记,其“记录真相”的核心功能跨越三千年,成为文化传承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