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寄杜二拾遗原文解释和注释

人日寄杜二拾遗原文解释和注释

日寄杜二拾遗

em>作者:高适
朝代:唐朝

人日寄杜二拾遗原文
题解

日,《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杜二,杜甫。《新唐书·杜甫传》:“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旧唐书·职官志·门下省》:“左补阙二员、左拾遗二员……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与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高适与杜甫为友人。天宝三载(744),二人与李白曾同游梁宋及东鲁。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适时任蜀彭二州刺史,杜甫则寓居草堂。

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钟还忝二千石,愧尔物品南北人。

人日寄杜二拾遗拼音解读
tí jiě

én rì ,《jīng chǔ suì shí jì 》:“zhèng yuè qī rì wéi rén rì 。yǐ qī zhǒng cài wéi gēng ,jiǎn cǎi wéi rén ,huò lòu jīn bó wéi rén ,yǐ tiē píng fēng ,yì dài zhī tóu bìn 。yòu zào huá shèng yǐ xiàng yí ,dēng gāo fù shī 。”dù èr ,dù fǔ 。《xīn táng shū ·dù fǔ chuán 》:“zhì dé èr nián ,wáng zǒu fèng xiáng ,shàng yè ,bài yòu shí yí 。”《jiù táng shū ·zhí guān zhì ·mén xià shěng 》:“zuǒ bǔ què èr yuán 、zuǒ shí yí èr yuán ……zhǎng gòng fèng fěng jiàn 、hù cóng chéng yú 。fán fā lìng yǔ shì yǒu bú biàn yú shí 、bú hé yú dào ,dà zé tíng yì ,xiǎo zé shàng fēng 。”gāo shì yǔ dù fǔ wéi yǒu rén 。tiān bǎo sān zǎi (744),èr rén yǔ lǐ bái céng tóng yóu liáng sòng jí dōng lǔ 。cǐ shī zuò yú shàng yuán èr nián (761),shì shí rèn shǔ péng èr zhōu cì shǐ ,dù fǔ zé yù jū cǎo táng 。

én rì tí shī jì cǎo táng ,yáo lián gù rén sī gù xiāng 。

iǔ tiáo nòng sè bú rěn jiàn ,méi huā mǎn zhī kōng duàn cháng 。

hēn zài nán fān wú suǒ yù ,xīn huái bǎi yōu fù qiān lǜ 。

īn nián rén rì kōng xiàng yì ,míng nián rén rì zhī hé chù ?

ī wò dōng shān sān shí chūn ,qǐ zhī shū jiàn lǎo fēng chén 。

óng zhōng hái tiǎn èr qiān shí ,kuì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ré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人日寄杜二拾遗注释

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草堂:杜甫《堂成》诗:“背郭堂成荫白茅。”草堂位于今成都通惠门外浣花溪边。这两句应题,交代作诗的时刻及背景,意思是遥知友人有乡关之思,人日之际作诗以寄。

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梁元帝《折杨柳》:“故人怀故乡。”杜甫流寓蜀中,时思北归,曾于上元元年冬作《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中有“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的诗句,高适或当曾见此诗。这两句接上句“思故乡”,写杜甫目睹初春弄色的柳条与开满枝头的梅花,触景伤情,目不忍视。

人日寄杜二拾遗注释及译文2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当时民族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民族多事而无所事事,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相关赏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

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事事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进步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情感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进步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心情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情感不能自已了。

人日寄杜二拾遗创作背景

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看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怀友思乡的诗之因此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民族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

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了这诗,寄到成都草堂。